每天堵在钱塘江大桥上的你,有没有想过,这江啥时候能变得不“难”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古人笔下壮阔的钱塘江,曾是杭州人跨江的大难题。如今,当90万跨江人次奔向200万,杭州正用一条条通道,悄悄改写着城市的模样。
先说桥梁,它们就像架在江面上的时空坐标。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那可是有精神象征的。但现在呢,双向2车道,高峰时过个江得30分钟,真有点跟不上趟了。
再看新彭埠大桥,那效率就高多了。日均12万辆车,还是双层设计,妥妥的效率标杆。反观西兴大桥,设计时想着能过5.5万辆,结果现在一天跑15万辆,早就超负荷了。这桥梁啊,也在一代代升级,从钱塘江大桥单纯通车,到新彭埠大桥集交通、景观、慢行系统于一身,功能越来越全。
隧道则是地下的隐形革命。2010年庆春隧道通车,大家以为迎来了“3分钟过江时代”。可时间一长,双向4车道的它,日均6万辆车也扛不住,拥堵成了常事。
不过别担心,2025年秦望隧道要通车了,“公铁两层架构”,说不定就是未来智慧隧道的样子。而且隧道群还能协同发力,就像望江隧道,一下子分流了三桥20%的车流,这就是网络化布局的好处。
地铁更是重塑都市的血管。现在跨江公交70%的运力都靠地铁,每天31.5万人次呢。1号线跨江段更厉害,一天40万人次,堪称“黄金走廊”。
正在建的15号线、18号线,就是要让轨道成为过江的主力,呼应2035年公交占比70%的目标。地铁还能带动经济,钱江世纪城站旁边,江南岸CBD不就慢慢起来了嘛。
但挑战也不小。早高峰45%的车都在过江,潮汐通勤太明显了。之江大桥早高峰过个江得50分钟,谁走谁头疼。
好在杭州有规划,31处机动车通道加10条地铁通道,凑成“40条通途网络”,主城区段平均2.3公里就有一处,够密集了吧。
亚太路过江隧道专门解决之江的难题,1公里的窄江段好好利用,把富阳和萧山产业带连起来。靖江路隧道作为中环东线,以后免费通,替代江东大桥,大江东和海宁一体化更方便。
现在的通道还讲究复合型,彭埠大桥“路轨慢行三合一”,秦望隧道“公铁两用”,模块化建设是趋势。
通道变了,市民的生活也跟着变。老徐以前走三桥得1小时,现在坐地铁5分钟就到,这就是公交优先的好处。
自驾族也有了选择,想看看风景就走复兴大桥,想图快就钻隧道。有人说通道密度越高,大家心里的融合感就越强,首尔汉江30处通道跨过60公里江面,就是个例子。连地名都有变化,市心北路被叫做“庆春南路”,这不就是大家对空间的认同在变嘛。
到2035年,每天200万人次要过江,通道网络还得再升级。江东三路通道连上苏绍高速,钱塘到上海虹桥只要90分钟,成了长三角的重要节点。
“15分钟过江圈”让江南的房子更值钱了,河庄2万/㎡的房价,吸引了不少人从主城过来。
当40条通道都建成,钱塘江会不会从“城市边界”变成“中央活力带”?
弘益配资-配资平台排行-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