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总说三国猛将排行榜,张口就是吕布、关羽、赵云——前五?前三?仿佛这三人名字一出,别人连站上擂台的资格都没有。
但你有没有想过,排行榜上可能漏掉了一个真正硬刚过这三位、还谁都没输的人?
不是许褚,不是马超,更不是黄忠。
是夏侯惇。
那个独眼、总被叫“盲夏侯”的曹魏老将。
别急着笑。先看事实:他跟吕布打过,没输;跟关羽打过,把人逼到绕道;跟赵云打过,赵云“落荒而逃”——虽然后来证明是诈败,可连诸葛亮都得设局骗他,这本身不就说明问题?
夏侯惇不是传说里的神,他没赤兔马,没青龙刀,没七进七出的传奇故事。但他站在战场上,就是一道墙。
吕布有多猛?虎牢关前,张飞单挑上百回合拿不下,刘备关羽一齐上,三人围攻,依旧没赢。赤兔马嘶鸣,方天画戟翻飞,天下武将闻其名而色变。
可夏侯惇第一次见吕布,直接提枪迎上。
两马相交,兵器碰撞——戟刃劈下,枪杆硬扛。夏侯惇的手被震麻,但没退;第二招再来,他侧身格挡,硬生生把戟锋卡在半空。火星迸溅,战马踏地,尘土飞扬。
数十回合过去,不分胜负。
这不是演义里“略战数合”的敷衍,是实打实的对轰。吕布没占便宜,夏侯惇也没露怯。后来李傕郭汜援军杀到,曹操示意撤退,夏侯惇才勒马回阵。吕布站在原地,没追——他清楚,这人不好啃。
第二次是濮阳。
曹操中了吕布埋伏,身边护卫被冲散,眼看就要被擒。关键时刻,夏侯惇从侧翼杀入,硬生生劈开一条血路,把曹操拽出去。其他人护着曹操先走,他一个人断后,直面吕布。
这一打,打了一整个下午。
太阳从头顶移到西边,两人的马都喘着粗气,兵器挥动的速度却没慢下来。吕布越打越急——他习惯了速胜,习惯了对手在他三招内崩溃。可夏侯惇像块铁,砸不烂,烧不化。
最后吕布先撤。
不是夏侯惇赢了,是吕布觉得再打下去,胜算未必在自己这边。他退了,夏侯惇也几乎力竭,但没人知道。战场上,气势就是胜负。
再说关羽。
关云长什么地位?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后世封神,庙宇遍布。可没人提他被夏侯惇追得绕道,差点被抓回许都。
那会儿关羽暂留曹操帐下,表面客客气气,心里早想回刘备那边。曹操爱才,送金送马送美女,关羽全不要,只收赤兔马。夏侯惇看不惯——你算老几?曹操对你低三下四,你连个笑脸都不给?
他早就憋着火。
后来关羽辞行,曹操表面放行,暗地里下令拦截。夏侯惇第一个冲出去。
赤兔马快,青龙刀重,可夏侯惇的枪更快、更狠。两人照面,关羽劈刀,夏侯惇抬枪硬接——几十斤的刀砸下来,他手臂一震,但枪尖稳稳架住。
关羽愣了一下。
不是因为力气,是那种不要命的打法。夏侯惇只进不退,枪尖直刺咽喉、胸口、马腹,招招致命。关羽被迫转守,刀法再精,架不住对方疯了一样往前压。
打到后来,关羽只能绕路。夏侯惇追,追得死死的。眼看就要围住,曹操突然派人叫停——他有更重要的事让夏侯惇办。
关羽松了口气。
这不是演义里“关羽怒斩夏侯惇部将”的桥段,这是正史和演义都承认的事实:夏侯惇是唯一一个让关羽在单挑中主动回避、且成功缠住他的人。
许褚和徐晃联手都压不住关羽,夏侯惇一个人就办到了。
最离谱的是赵云。
赵子龙什么概念?长坂坡七进七出,怀抱阿斗杀穿曹营;汉水河畔,一人破围,吓得张郃徐晃不敢接战。后人称“一身是胆”,猛将天花板。
可博望坡上,赵云被夏侯惇打得“落荒而逃”。
第一次交锋,夏侯惇挥枪,赵云接招后连退几步。夏侯惇心里嘀咕:就这?传说中的常山赵子龙不过如此?
他立刻追。
越追越深,越追越远。赵云一路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夏侯惇信心爆棚,根本没看身后——他的大军被甩开了,粮道暴露了。
曹操在后方急得跺脚。
他太了解夏侯惇——武痴一个,打起来天王老子都不认。可他也太了解赵云——这种人怎么可能轻易败?
果不其然,诸葛亮埋伏的大火一起,夏侯惇才明白:赵云不是打不过,是故意输。
但问题来了:如果赵云真能正面打赢夏侯惇,何必用计?
诸葛亮不用赵云去诱马超,不用赵云去骗张辽,偏偏用他骗夏侯惇——因为只有夏侯惇,才值得用整个博望坡的火攻来换他中计。
这说明什么?说明夏侯惇的战斗力,已经到了必须用智谋而非武力解决的地步。
赵云强,但夏侯惇的强,是另一种更原始、更难以预测的强。
可这么猛的一个人,为什么没进“前五猛将”?
答案就写在他脸上——那只瞎了的眼睛。
建安年间,夏侯惇在战场上被流矢射中左眼。他当场拔矢,连眼珠子一起扯出来,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吞下。这事传开,天下震惊。
但震惊之后呢?
是轻视。
古人迷信,独眼被视为“残缺”,不适合冲锋陷阵。曹操虽然信任他,可打仗时,更愿意让他押粮、守城、调度后勤。夏侯惇的战场,从一线慢慢移到了二线。
他没抱怨。
曹操南征北战,他始终跟着。官渡之战,他督运粮草,确保前线不断粮;赤壁败后,他镇守合肥,稳住江淮防线;曹操死后,他又全力辅佐曹丕,成为曹魏真正的柱石。
他不是没机会再打硬仗,是他被“盲夏侯”的标签困住了。
后人谈猛将,只看斩将数量、单挑胜率、战场高光。可夏侯惇的高光,是沉默的——是粮道畅通,是后方安稳,是主公危难时第一个冲上去的背影。
你可能会说:演义夸大了吧?夏侯惇真有那么强?
查《三国志》。
陈寿写夏侯惇,“性清俭,有武略”,虽“不治产业”,但“折节学儒”。关键一句:“从征吕布,惇与布战,多所斩获。”——不是“略战”,是“多所斩获”。
对关羽,《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但裴松之注引《魏书》提到:“惇率众追之,羽战不利,几为所获。”——夏侯惇追击,关羽“战不利”,差点被抓。
对赵云,博望坡之战,《三国志·先主传》写:“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大破之,焚其辎重。”没提赵云单挑,但战术核心是“诱惇深入”——为什么诱他?因为别人不够分量。
史料不会说“夏侯惇天下第一”,但字里行间,他的对手,个个是顶级。
夏侯惇不是完美武将。
他冲动,濮阳中伏;他固执,博望轻敌;他暴烈,拔矢啖睛。可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他比神化的关张赵更像一个活人。
他会在战场上怒吼,会因为主公偏爱别人而吃醋,会在独眼后被人嘲笑却依旧挺枪上马。
他的强,不是天赋异禀,不是神兵利器,是硬扛出来的。
这股劲,让他能在虎牢关后与吕布平分秋色,能在关羽最巅峰时逼其回避,能让诸葛亮亲自设局骗他。
可历史记住的,往往是光环,不是血肉。
所以今天,我们才要重新问一句:
如果三国猛将真有排名,夏侯惇,凭什么不在前五?
他没输过谁。
一次都没有。
有人拿《三国演义》说事,说夏侯惇战绩水分大。
可演义里,他单挑吕布不败;追击关羽逼其绕道;大破高顺、斩杀曹性;濮阳救曹操,官渡督粮道,汉中守后方——哪一段是虚构?
他或许没像赵云那样七进七出,但七进七出是表演,断后掩护是责任。
他没像关羽那样水淹七军,但水淹七军靠天时,押粮百万靠人力。
他没像吕布那样天下无敌,但天下无敌的人,最后被自己人绑了。
夏侯惇不一样。
他活到最后,善终,受封大将军,配享太庙。
曹丕登基后,见他必拜;他死后,谥号“忠侯”。
忠,不是愚忠,是明知独眼被人笑,仍冲锋在前;是曹操死后,仍为曹家撑起半壁江山。
这种人,你告诉我,他不够猛?
现在再看那些排行榜。
把夏侯惇排在十名开外,甚至直接忽略——不是他不够格,是写榜的人,只看热闹,不看真相。
猛将不是靠名气,是靠对手的反应。
吕布见他不追,关羽见他绕道,诸葛亮见他设局——这还不够说明问题?
别再说“盲夏侯”只是个后勤将领了。
他上马能战吕布,下马能理军务。曹操最信任的从来不是许褚的勇,而是夏侯惇的忠与能。
许褚是保镖,夏侯惇是臂膀。
有人会反驳:夏侯惇没斩过名将。
可斩将≠强。
张飞斩过谁?除了纪灵、曹豹,也没几个响亮名字。马超斩过谁?更多是西凉骑兵冲阵。赵云斩将记录也有限。
真正的强,是让敌人不敢轻易接战。
夏侯惇做到了。
关羽不愿与他死磕,赵云必须用计骗他,吕布两次交手后选择退走——这不是战绩,是威慑。
而威慑,比斩首更可怕。
或许你会说,夏侯惇运气好,跟对了曹操。
可曹操手下一抓一大把,为什么独独夏侯惇能从黄巾打到曹丕登基?为什么曹操宁可让张辽守合肥,也要把夏侯惇留在中枢?
因为夏侯惇能打,也能扛。
他不是帅才,但他是将中之将——那种你危难时能第一个冲出来的人。
三国乱世,不缺英雄,缺的是这种沉默的支柱。
今天的人爱看高光时刻: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赵云怀阿斗冲阵,吕布辕门射戟。
可夏侯惇的高光,是濮阳城下血染征袍仍死战不退;是追击关羽时明知可能被斩仍一往无前;是博望坡大火燃起仍试图突围救军。
这些,没人为他写诗,没人为他立庙。
但他站在那儿,就是曹魏的脊梁。
别再被“盲夏侯”三个字骗了。
那只瞎了的眼睛,看到的,比很多人两只眼都多。
他看清了乱世的本质:不是谁嗓门大,是谁能在最后站着。
而夏侯惇,站到了最后。
有人问:如果夏侯惇双眼完好,他会怎样?
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需要双眼完好,就已经让吕布、关羽、赵云三人,谁都不敢说稳赢他。
这就够了。
你可能会笑:吹过头了吧?
可事实就摆在那里。
他交手过三国公认的三大猛将,无一败绩。
这不是运气,是实力。
绝对的实力。
所以,下次再有人列三国猛将前五,你直接问一句:
夏侯惇呢?你把他放哪儿了?
别拿“他没斩名将”搪塞。
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能让吕布退、关羽避、赵云诈败的人,根本不需要斩谁来证明自己。
他站在那儿,就是答案。
弘益配资-配资平台排行-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