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在解放战争期间,对我军的中野、华野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他对我国军队的战术和部队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为推崇刘邓指挥的第3纵队,认为其战斗力卓越,堪称精锐之师,并赋予其“老虎纵队”的美称。因此,该纵队的主力部队第7旅(即第11军31师)亦被誉为“中野虎师”。
铁血征途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1师,一支承载着辉煌战史与卓越革命精神的英雄之师,其历史源远流长。该师诞生于1945年10月,由太行纵队第2支队机关及3分区769团、4支队51团、18集团军总部朱德警卫团在山西襄垣地区合并而成,时称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7旅。旅长赵兰田,政委曾庆梅,下辖第19、20、21团。1946年7月,该旅正式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1947年10月,第20团奉调至皖西军区(后重返原编制)。1948年5月,部队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至1949年3月,番号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师长赵兰田,政委周维,各团亦随之更名为第91、92、93团。
91团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1927年黄麻起义成立的红28团以及1929年江西星子、港口起义所创立的红32团,这两支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发端之一。1933年7月,两团分别扩建为红4军第10师和第12师。在长征过程中历经数次精简,最终定格为红4军第10师。
抗战爆发后,该团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参与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攻坚关卡垴、南艾铺阻击战等一系列著名战斗,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八路军总部更是誉其为“太行山的拳头,主力中的主力”。解放战争时期,769团融入晋冀鲁豫3纵7旅,更名为第19团。作为一支老红军团和百将团,该团以勇猛顽强的作风著称,敢于进攻也善于防守,攻无不克,守无不固,是军、师首屈一指的主力团,亦为二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之一。该团发掘并培养出与6纵王克勤齐名的杀敌英雄和团结模范史玉伦,成为3纵的旗帜。
31师首任师长:赵兰田将军。
92团的起源可追溯至辽县独立营,于1942年9月正式更名为左权独立营。翌年3月,该营被编入769团,成为其第4营。同年8月,以该营为核心,与769团的第5、11连合并,成立了第51团,隶属于太行3分区的编制。不久后,该团被调至太行第4支队。
同年10月,该团被纳入晋冀鲁豫3纵7旅,成为第20团。此团亦被称作“左权独立团”,在抗战大反攻期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该团曾短暂调拨至地方军区,直至1949年春季才回归原编制。
93团的前身,乃1935年12月在陕西延长成立的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其部分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9月组建的红4军特务营(后演变为军委警卫营),该营的第四连,即赫赫有名的“巩固部队模范红星警一连”。随着抗战的爆发,该团改编为18集团军总部特务团。1941年11月,该团勇赴黄崖洞保卫战,激战八昼夜,共歼敌一千余人,以6比1的战损比,创造了中日战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的空前纪录,荣获总部颁发的“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毛泽东同志亦亲笔题词,号召全军学习其英勇事迹。
1945年4月,该团更名为朱德警卫团。同年10月,该团被编入晋冀鲁豫3纵7旅,成为第21团。作为一支红军团,该团战斗作风坚韧不拔,攻守兼备,擅长防御,战斗力极其强劲,是军、师的主力部队。
31师作为刘邓大军的精锐主力,素以“狠、猛、快、活、硬”的战斗风格著称,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对命令执行坚定有力,无论是进攻、防御、野战还是攻坚,均能应对自如。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岁月里,该师历经邯郸、定陶、巨野、甄南、巨金余、豫皖边、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张家店、宛东、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战斗,共歼敌66210人,俘虏敌师以上高级军官21人。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31师参与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关键战斗,共毙伤敌军13720人,涌现出特等功臣胡修道、“钢铁英雄第二班”等众多英模人物和集体。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该部队始终洋溢着坚毅与韧性,无论遭遇何种艰险与困境,都能坚定不移地紧跟党的步伐,团结一心,坚不可摧,分崩离析不得。在1948年8月,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联名向中共中央提交的关于中原部队战斗力及整训工作的报告中,特别强调:7旅的战斗力极为强大,而19团更是3纵各团中的佼佼者。尽管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相较于之前有所逊色,但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与活力。
31师首任师长赵兰田,四川平昌人士,1918年降生,早年投身于红四方面军,勇猛果敢,指挥才能卓越。自解放战争至抗美援朝,他带领“虎师”屡创辉煌,战功赫赫,享有“虎将”之称。赵师长之后曾担任空降兵第15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以及北京、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他荣获少将军衔。2004年,赵兰田将军与世长辞。首任政委为曾庆梅,江西上犹县人氏,1912年出生,性格质朴正直,面容严肃却内心慈祥。大别山战役之后,曾政委出任皖西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他转入地方工作,最终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于1976年离世。
湖营歼敌快纵
1947年三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展开了豫北攻势。在首战汲县未能取得胜利后,部队转而进攻汤阴,巧妙地引诱敌人前来支援,以便在野战中寻找战机,予以歼灭。面对敌军王仲廉集团的北援命令,其第2快速纵队作为先头部队迅速出动。该纵队以整编第49旅为骨干,配备有战车营、炮兵营等,形成了半机械化编制,拥有强大的火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行动上既狡猾又谨慎。
我军第一梯队之四个旅(纵队)在4月10日首次北上支援时,遭遇我第三纵队第九旅的坚定抵抗,敌军被迫撤退。至13日,敌军再度发起北进。16日,敌快速纵队率先抵达淇县大赉店东南的前、中、后三岗,逼近我方预定战场。当晚20时,第七旅的第十九、第二十团对前岗之敌发起了攻击,虽造成敌军重大伤亡,但未能彻底解决战斗,因此不得不暂停攻势。
17日,为避免被彻底消灭,敌军于正午时分,在炮火猛烈、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分多路向白寺、同山两地发起了突围。下午2时,7旅接到命令,要求迅速占领岗坡、大悲寺、韩庄一线,以截击并消灭逃敌的右翼第二快速纵队。旅部随即命令各团以营为作战单位,平行展开追击,不顾敌机、坦克的威胁,奋勇追击,直捣敌阵深处。
7旅在大湖营战斗中缴获敌坦克。
在追击的过程中,黄昏时分,7旅19团1营成功地在郝营击溃了敌方的掩护部队145团的加强连。9旅27团则迅速占领公路两侧的制高点,集中火力对敌人的快速纵队实施了猛烈的射击。与此同时,8旅的23、24团将大湖和小湖营以南的敌人合围,而22团与太行独立2旅则迅猛插入东郭村和西郭村,成功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迫使敌人不得不固守在大湖和小湖营。
大湖营居民逾三百户,房屋以平顶为主,间有旧式楼房,虽无构筑的工事,然楼房结构坚固,便于防守。17日黄昏时分,7旅21团之2、3营与20团3营将敌人合围,趁敌混乱、立足未稳之际,未待主力抵达,便毅然对敌发起猛攻,占领部分房屋。
面对仅有28人的压力,21团5连依然勇敢地发起进攻,经过四进三出的激烈争夺,最终夺占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9旅27团3营亦赶到战场,从村西北方向加入战斗。我方数个团汇聚于大湖营周边,共同推举21团团长何志聪统一指挥。当时,根据敌火力情况推测,守敌大约为一个加强营。我方计划以四个营兵力将其歼灭。然而,经过审问俘虏,方才得知守敌为快速纵队,除炮兵和弹药车大部分逃走外,其余士兵均聚集于此,我方兵力远超敌人两倍。
23时,7旅旅长赵兰田在接到何志聪的汇报后,一方面紧急向上级纵队请示,寻求邻近部队的支援;另一方面,他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命令19团的2、3营以及旅属山炮连2门炮支援21团,从西侧发起攻击,同时20团从北侧实施夹击。战斗一触即发,然而由于兵力不足,攻势未能如愿达成。纵队得知此情后,随即作出二次调整,指令7旅的19团和21团从大湖营村西侧发起主攻,20团从北侧协助,并配以9旅的27团从东北方向实施攻势;26团负责攻击小湖营的敌人;8旅的23、24团继续围剿同山的敌军,22团与太行独立2旅分别在东、西郭村占据有利地形,切断敌人的退路。
随着18日黎明的临近,赵兰田深思熟虑,若依照惯例,待夜幕降临后再发起攻击,无疑能避实击虚,降低损失。然而,敌方机械化部队极有可能在白昼,借助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企图突围逃脱,从而让我方错失良机。尽管白天进攻对我方不利,但敌军孤立无援,士气低沉,且我们双方混战在一起,敌方的飞机和坦克难以发挥效用。若我能出其不意,勇猛进攻,定能取得显著战果。因此,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在白天进行作战。这一决心上报纵队后,得到了批准。
18日凌晨4时30分,7旅发起全面进攻,各突击分队在火力急袭与工兵爆破成功后,迅速发起冲击。19团勇猛地突入敌旅部,成功活捉敌第2快速纵队司令兼49旅旅长李守正、副司令蒋铁雄、副旅长袁峙山等高级指挥官,并歼灭了旅部及通信连、化学迫击炮连。随后,我军继续扩大战果,采取中心突破的战术,运用小兵群动作,结合突击、连续爆破与火力,将敌人逐楼包围,并迫使敌司令李守正写信劝降临时配属的国防工兵第9团2营。与此同时,助攻方向各营也分头深入敌后,一部占领房屋楼窗进行掩护,另一部则隐蔽穿墙打洞,交替前进。
敌旅部被彻底摧毁,指挥系统瘫痪,在连续爆破、白刃格斗和政治喊话的强大攻势下,敌军军心动摇,纷纷向我军缴械投降。敌军一部试图向南突围,但遭到我8旅22团的坚决截击。至上午10时,20团攻克了村中心残敌最后坚守的一座高楼,至此,大湖营守敌被全歼。与此同时,小湖营、同山也相继被我军攻克,战斗宣告胜利结束。
自追击敌人起,7旅历时18个小时,陆续投入7个营的兵力,在友军的支援下,成功全歼敌第2快速纵队。此战中,我军击毙敌147团团长郭子英等千余人,俘虏敌少将指挥官李守正以下2771人,占总战绩(4900余人)的77%。此外,我军缴获火炮34门、轻重机枪132挺、坦克1辆以及其他大量战利品,此战不仅打破了常规,坚持了白天攻击,更树立了典范,荣获晋冀鲁豫军区颁发的通令嘉奖。在此次战斗中,21团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和敏锐的战机动能,他们不待主力到来,便勇敢地追击敌人,敢于以少胜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打马围子
1948年12月3日,围剿黄维兵团的战斗推进至阵地攻坚阶段。至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布作战攻击指令,将3纵队编入西集团,负责向双堆集西侧地区发起攻势,主要目标是击溃马围子之敌。马围子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中两处马围子相隔150米,中、西两处相距仅20米。守敌包括第10军18师下的52团全体、53团第3营以及342团的两个营,共计六个营的兵力。其中,52团的战斗力尤为突出,是蒋介石军队中的嫡系主力老团之一。该敌凭借村落地形进行防御,构筑了多座梅花形或三角形的子母堡,并通过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互连接,辅以独立火力点的支援,形成了一套能够相互支援的防御体系。
我部7旅19团6连正整装待发,即将对东马围子展开攻势。
12月6日,我军全面展开总攻。第三纵队第七旅第十九团、第八旅第二十二团分别向东、西马围子发起猛烈的攻势,而第九旅第二十五团则对中马围子实施佯攻。下午4时30分,我军率先发动猛烈的火力袭击,待火力延伸后,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六连在烟雾掩护下,从东北角对东马围子发起勇猛冲击,敌人尚未进入工事,我军便一举突破敌阵地,乘胜扩大战果。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俘虏敌军第五十三团第三营营长以下百余人。
在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遭遇敌军炮火袭击和暗火力点的封锁,我军伤亡较大。敌军趁我军立足未稳,分别从大王庄和西马围子派出一个连队进行反冲击。我军第二营转入防御,全体战士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第七连第二排排长李家海沉着冷静地指挥全排英勇作战,连续击退敌军一个连的多次冲击。最后,该排只剩下两名新兵和三名伤员,却依然坚守阵地,李家海壮烈牺牲。战后,他被追授“一级杀敌英雄”称号,第二排荣获集体一等功,并被命名为“李家海排”。
局势紧急,19团迅速派出1营3连进行增援,与2营协同展开反击,进而向敌阵纵深推进。然而,在激战过程中,我军遭遇敌军火焰喷射器、燃烧弹及炮兵火力的猛烈袭击,阵地瞬间化作一片火海。直至7日拂晓,部队被迫撤出战斗。与此同时,8旅22团亦未能攻克西马围子。
12月9日,我7旅19团1营再次发起对东马围子的攻势,同时,21团主力与8旅协同,对西马围子发起了猛攻。随着战斗的号角吹响,1营在火力支援的掩护下,采取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首先由3、4连从东北角发起突破,随后兵分四路,实施两面包围,向敌军纵深推进。各路突击小队紧密协作,勇猛作战,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成功攻占了东马围子,并歼灭了敌342团一个加强连,守敌大部分撤退。
相较之下,西马围子的防御工事更为坚固,守备力量也更为强大,敌军由52团全体和342团的一个营把守。21团作为8旅的配属部队,将1营作为突击营,3营作为预备队。战斗开始后,1营顺利从东北角突破敌军前沿,越过鹿砦。2连1排勇敢地深入敌军纵深,占领了数处房屋和几个地堡,连续击退敌军三次反扑,并消灭了一部分敌军。然而,由于我军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不够默契,敌军的地堡群未能被彻底摧毁,主攻的8旅23团进展并不顺利,未能及时稳固突破口,导致部队伤亡较大,攻击因此受阻,不得不再次撤退。
第七旅在攻克东马围子之后,迅速展开实地勘察,并全力以赴抢修防御工事。部队进而对西马围子发起了猛烈攻势,成功将出击战壕挖掘至距离敌方阵地仅五六十米的位置。与此同时,该旅还得到了华东野战军一个榴弹炮连的强力支援,工兵在东马围子西侧挖掘了大量炸药发射坑。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亲自莅临前线,为执行突击任务的第十九团将士们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12月11日,我三纵再度集结全力,对中、西马围子的敌军发起多点一面的攻势。第七旅接令,令其第十九团主力与第八旅及第九旅部分部队协同作战,攻击西马围子。其中,第十九团第一营负责正面东进,第三营从东南侧支援,第二十一团作为预备队。
下午4时30分,三纵集中所有火炮,尤其是各种炸药发射筒同时开火,西马围子瞬间陷入雷霆万钧的炮火之中,敌军阵地被震撼不已。在第十九团炮火掩护下,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助攻方向的第三营第十一连率先在东南角发起冲击,令敌军产生误判,大量火力被吸引,随后主力从正面东进,突入村中。该团与从东北角突入的第九旅第二十六团紧密配合,形成四个箭头,深入敌军侧背和纵深,成功将敌分割包围。
第十九团第二连逐个堡垒爆破、搜剿,以五人伤亡的代价,接连夺下敌军七个堡垒,摧毁重机枪三挺。晚上7时,中马围子之敌全部被肃清,我军继续向西马围子发起攻击。此时,第八旅两个团也分别从西南和西北角突破敌军前沿,逼近其核心阵地。
敌军疯狂至极,施放毒气企图阻挡我军。第十九团第一营第四连不顾一切,勇猛进攻敌阵地,迅速包围并消灭了敌第五十二团指挥所,俘虏敌团长唐铁冰。第三营第十连主动插入西马围子敌军侧后,切断了与大王庄的联系,截击逃敌、阻援,在敌军两面夹击下,依然顽强作战,直至最后两人仍坚守阵地,有力地保障了主攻方向的胜利。西马围子内的残敌百余人见突围无望,遂退守一栋坚固房屋负隅顽抗。我军一方面命令敌团长喊话劝降,另一方面组织工兵进行连续爆破,迫使残敌缴械投降。
至12日凌晨,西马围子之敌被彻底全歼。第七旅在战斗中,除大量毙伤敌军外,还俘虏敌团长、副团长以下300余人。
在激战中,7旅成功俘虏了敌军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中将及其众多部属。
攻克马围子后,我军第三纵队迅速逼近了敌人的核心阵地双堆集。在15日的黄昏时分,敌军黄维兵团试图突围,而我军各纵队则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在追击的过程中,第七旅警卫营在赵庄桥附近成功俘虏了敌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中将,从而为彻底消灭该兵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三巨头撤军创奇迹
1951年1月,我军第11军31师接到命令,正式编入第12军的序列,接受其领导。随后,该师随军踏上了北上抗美援朝的征程。3月,他们抵达朝鲜战场。4月,31师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31师作为12军的预备队,本应负责歼灭敌军美第3师。然而,在我军全面进攻的压力下,该敌师迅速而有序地撤退,使我方错失了战机。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31师肩负着战役迂回的重要使命。5月16日,该师成功突破南朝鲜军第5师的防线,切断了洪杨公路,并迅速深入丰岩里地区。其中,91团(缺少第3营,该营在穿插过程中不幸失散,现暂归友邻部队指挥)于20日晚率先抵达三巨里以南的兄弟峰和射南山一带,成功切断了敌人的南逃路线。该团计划从南向北推进,与27军特务团从北向南形成夹击,共同围歼下珍富里之敌。据前期侦察,该敌为南朝鲜军第3军团指挥部及其溃散的一部分,组织结构混乱,战斗力相对较弱。
91团历经一夜的紧张施工,已完成了周密的战斗部署,然而,与师指电台的通讯却中断,我们尚未意识到敌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朝鲜军第4、6军团的部分部队已流窜至下珍富里,与原有敌军合计约两万余人,同时,我们发现了美第3师的增援部队。鉴于当前局势,31师认为凭借现有兵力难以取得胜利,因此决定放弃进攻,转而向北撤退。
21日的黎明时分,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历经重重艰险,终于抵达91团,传达了紧急命令。团长李长林、政委张士诚等人闻讯后,皆感震惊。他们不禁质疑:一个团怎么可能挑战两万余敌军?必须立即进行转移。然而,91团所处的位置极其不利,正位于三条公路的交汇处,若敌人机械化部队来袭,形势将异常危险。再加上,该团距离我方后方的敌人约有九十公里之遥,根本无法获得援兵支援。李长林沉思良久,最终说出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似乎充满了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先向东南方向进发。”
东南之地,众人皆感惊愕,此处乃敌首都师所辖防御要地,此举岂非自投罗网?李长林则耐心解释:“此乃出奇制胜之策,我等先在此处制造声势,尔后迅速转向南汉江深处的大山,那里敌人防守空虚。接着,我们再从东线突破,一旦越过广川,局势便会峰回路转。即便遭遇敌伪军的阻拦,我们亦能勇往直前,开辟出一条通路!”闻言,众人心生鼓舞,齐声喝彩。此举正合“以进为退,化被动为主动”之理。同时,31师的电台也成功与91团取得联系,对其计划表示支持。
陈锡联司令员亲赴马围子前线指挥。
一经作出决策,团首长便迅速行动,对部队进行了紧急部署,详细阐述了局势,并激励全体指战员传承红军团的优良传统,紧密围绕团党委的领导,齐心协力,坚决突破重围。21日清晨10时,部队按照一营、团部、二营的顺序向东发起转移,并于外巨文里成功渡过南汉江,深入至内新基以北的深山密林之中。夜幕降临后,部队继续行进,团长李长林率领警卫连一马当先,卸下伪装,戴上美式头盔,以此迷惑敌方视线。接近元卜洞时,部队成功俘虏了9名误入警卫连的南朝鲜士兵,经过审讯得知,敌人已部署部队进行截击,其中有一个团正受命抢占元卜洞以南的高地。
91团随即作出决定,一营迅速通过,同时留下一个连负责支援后卫的二营。在第一连的掩护下,二营安全穿越元卜洞,行进至岔路口时,由于敌我路标混淆不清,队伍误向东方行进,与团部和一营失去了联系。由于夜色昏暗,无法进行有效通讯,91团的主力部队只得继续前进。
22日的黎明时分,91团的主力部队历经一整夜的艰难跋涉,终于跨越了广川,抵达了问坪里。部队在此稍作休整,同时派人搜寻第二营和第一连的踪迹。到了上午8点,东南方向传来密集的枪声,根据这一情况,团部判断第二营已经与敌军交火。随着枪声逐渐向北方移动,团部进一步确认第二营正在努力向北突破敌军包围,于是迅速调整了行军路线,决定从西北方向翻越五台山,转而朝北进发。
二营在迷失方向后,直至黎明时分,抵达横溪里西南方的剑山,部队随即暂停行进,进行休息与烹饪。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6连1排在三砚洞遭遇了敌军宿营地,趁敌人不备,突然发动攻击,成功歼灭了一个排的敌人,然而这一行动也惊动了大量敌军。我军2营主力随即向北转移。
上午10时30分,部队抵达义也地西南部,又遭遇敌军一个营。我军先锋6连未待上级命令,便隐蔽地占据了有利地形,勇猛出击,使敌人措手不及,一举歼灭敌军一个连,并俘虏60余名敌军。2营迅速穿越公路,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九曲洞,与91团派出的侦察员取得联系。次日拂晓,在松川与团的主力部队成功会合。在剑山的突围战中,6连1排因远离主力部队,又与2营失去了联系,这个排却在敌后坚持斗争数月,始终未曾溃败,最终成功找到归队之路。
91团在接手2营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转移。途中,侦察员先行探路,大部队紧随其后。他们巧妙地绕过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11师的阵地,在敌人的监视之下,强行军百余公里。他们翻越了海拔千米之高的铁甲山,最终抵达五台山,与朝鲜人民军阵地会合,并将沿途捕获的119名敌军俘虏一并移交。此后,91团沿县里、麟蹄、杨口等地转移,历经重重艰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多次以野草和树叶为食。最终,在5月29日,该团成功地在文登里地区完整归建至31师。
91团三巨里撤退,谱写了一曲朝鲜战场的传奇。面对与上级通信中断、敌情突变、退路被截断的严峻形势,全体指战员英勇无畏、团结一心,孤军深入敌后,不仅成功避免被敌军全歼,还击溃了敌人一个多连,俘虏百余名敌兵。
最终,他们突破重围,胜利归来,这一壮举充分彰显了91团作为英勇无畏的英雄红军团的坚韧与勇气。战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91团的英勇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该团干部坚强有力,同时对撤退不力、遭遇敌围严重受损的60军180师进行了严厉批评。
1954年春,31师荣耀归来,入驻浙江江山地域,肩负起灵活机动的作战使命,踏上了和平建设的新篇章。同年夏季,成立了隶属于该师的坦克自行火炮第236团(1967年8月,该团并入坦克第9师编制)。1960年夏日,该师正式更名为陆军第31师。翌年秋,奉令迁移至苏北淮阴地区驻防,肩负起海防重任,并作为12军的预备力量。1967年夏季,31师受命参与安徽“三支两军”行动。1969年冬日,师名再次变更,定为陆军第36师,原辖各团亦相应更名为第106、107、108团及炮兵团。
◆中野虎师臂章。
历经革命烽火与和平建设的漫长岁月,该部及其前身部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与战争的严酷考验,始终坚定地听从党的指挥,英勇奋战,不负使命。他们铸就了“铁心向党、勇担重任、百折不回、敢战必胜”的崇高革命精神,涌现出众多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更培育出150余位共和国将军,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建设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弘益配资-配资平台排行-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